Top
首页 > 正文

用可信计算筑牢区块链安全防线

9月7日,在石家庄举办的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区块链标准化与应用创新峰会上,沈昌祥院士发表了题为《用可信计算筑牢区块链安全防线》的演讲。
发布时间:2021-11-12 15:05        来源:数字经济杂志        作者:沈昌祥 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演讲中,沈昌祥院士指出,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继陆、海、空之后第四大战略空间。国家制定了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因此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2.0的标准下,应当首先采购安全可信的网络保障服务。
区块链是应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将数据进行封装,从而提供可信的技术体系。封装包含研究点、通讯分布式网络等一系列技术手段。从技术来看它是两个不同的视角,区块链是一个快链式的结构,在一个系统里。分布式的网络相当于把一个概念式的数据结构放在一个分布式网络的不同的节点里面。
这里面还有一个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问题,很多人一谈区块链就说去中心化,我们尽量避免用这个词,通常我们会说分布式,是在于技术所支撑的应用需求。
是否去中心化应该基于应用场景的需求。区块链有很多优势,包括它的信息安全,基于信息安全的基础上降低信任成本,那么在信任成本低的基础上可以提升结构。当然还有很多问题,第一个是监管的问题,比如像之前的不良信息在网络构建上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包括分布式的网络下向国外支付一笔资金可能就会逃离监管。
第二个就是安全,区块链是一个出于安全目的的技术,但是它也有自身的安全问题,包括系统的安全,漏洞的安全。
第三个就是商业模式,一个真正的商业模式应该基于区块链的服务,就像云计算一样,租用云的带宽、云的资源来去完成应用展现。那么当前在区块链领域还没有像云计算这么成熟的服务,大多数还是局限于开发的系统。但是这个我觉得还不可以算真正的区块链商业模式,还有一个就是生态体系,现在大家都专注于某一个非常单一的场景,比如说溯源、供应链、金融,但是在真正的场景中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至于参考架构的立项是2018年,当前国内标准化的需求非常明显,第一个就是共识。虽然区块链提出的时间很久,但是不同的专家对于区块链本身的定义以及相关技术的定义完全不一样,理解也不一样,众说纷纭,给整个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个是应用瓶颈,大家对于区块链进行应用,上面有一个应用逻辑,然后就说建了一个区块链平台。但是中间的一些链条几乎没有,实际上把原来的业务做到区块链平台上,对于区块链的技术来说它可以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第三个是技术瓶颈,主要是跨链的问题、性能的问题,比如说跨链的问题,现在全国各地很多链,但是每一个链都是独立的,没有连接起来。每个链都不连接起来,未来就会形成一个个价值孤岛。
第四个就是服务的瓶颈,现在整个产业里面提供区块链服务的很多,商业模式也是层出不穷,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新兴模式的出现。而监管或者是保障措施不到位,有可能会造成无序的情况。所以在服务过程当中是不是有一个评价体系,是不是有一个测评体系,是不是有一个产业体系能够保证服务的逻辑和服务的结果,或者是服务的质量,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标准化需求。
这个标准主要有几个部分,前面五个部分都是规定动作,后面主要是第六、第七、第八部分,第六部分给出了参考架构,第七给了用户视图和功能视图。那么通过用户视图和功能视图相互的配合,就可以让产业了解用户,每个区块链的相关用户、相关方能够在某一个具体的功能视图里做哪些相应的活动。
那么用户视图包括终端用户、审计方、监管方。功能视图里面包括八个主要的供应块。在监管方拿到用户视图之后,就可以知道在整个区块链产业里面相关方的需要,比如说想进入区块链产业的企业要依据自己的企业资源去做匹配。每一个企业做区块链系统的时候,都可通过功能视图判断区块链至少具有哪些基本的组建,或者一个甲方采购乙方区块链系统的时候,如何评价或测试它的乙方提供的区块链系统是否满足最基本的标准要求。所以说这个参考架构对用户视图和功能视图,产业的相关方,包括监管机构、用户方、服务提供方、第三方都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通过这个标准能够把大家的关注点吸引到一起,能够在区块链领域里面产生一个共识。
标准的价值或者说做标准化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依据标准化来形成产业化,标准是二维的一张纸,关键在于如何推动这张纸形成一个三维立体的产业。很多人认为标准写出来,发个新闻稿就结束了,但是从专业的标准人来看,写完了标准并发布了之后才刚刚开始,如果没有一个落地,那么耗费国标,耗费这家企业人力和时间的资源放在里面。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从2018年开始发布了比特币的网络,这个里面用了分布式的方法,这是在技术探索阶段。但是这个阶段其实里面很多的机制都已经形成了标准,比如说块的大小都要有标准,没有标准比特币网络不可能这么完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当专家把区块链技术从比特币网络里面提炼出来,就像国外建立的以太网。那么到现在的溯源的一系列应用,也都需要标准的支持,它基本上已经成为一个市值的标准。那么未来我们相信一定会走技术体系道路,所以我们觉得标准化会支撑区块链整个产业发展,是区块链产业发展的基石。
那么在国际上ISO,在当前已经立项15个标准,有四项已经发布。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也是ISO307的参与单位,也积极贡献了一些最佳实践应用案例。那么我们希望利用相对比较灵活的程序发布更多的中国的最佳实践,从而向ISO转化我们的标准。
那么标准在当前有很多的成果,但是也有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标准体系,不同领域的行业做自己的标准,但是当前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协调机制,大家做的方向还有一些交叉。
所以今年我们也会大力地推进国家标准的研制,争取能有一个协调一致的标准化的发展路径。
第二个就是技术,现在做架构类的标准比较多,但是指导真正工程实践的标准比较少,在工程实践中大家拿着一个平台发布,标准这个平台就是架构,对于底层平台真正的实践公布很少,这也是为什么要推动开源社区,因为能够真正推动建设一个开源平台。
第三个就是应用,包括供应链产品、药品等都在溯源,但溯源过程完全不一样。包括电子合同,没一个合同没有标准的支持。
第四个就是产业,产业上产业政策大同小异,但对于标准的认识程度也不一样。
那么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标准体系指南,今年会发布。我们希望通过提出一个区块链的标准体系指南,能够给整个产业一个路线图,让大家制定区块链标准时知道应该是从哪开始做,这个里面包括技术层面、应用层面、第三方和安全。比如说偏应用的几个,相关的组织就在应用上发力。偏技术在技术上发力,每一个点的发力最后都能够囊括到标准体系里面,这样大家做标准的时候有路可循,按照一定的既定的路线来去制定自己的标准计划。
同时今年上半年国家标准委也批准了PS590,现在也在积极推动国家第一期标准的立项,当前已经批复了六个国家标准,然后发布了四个行业标准,还有一个行业标准正在研制。我们组织产业发展论坛现在有16个标准发布,那么同时我们也积极标准化来推动产业化,我们的标准化带动产业化,把二维的标准变成三维的产业。
我们的标准化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人才培养,基于标准化工作的成果来开发一套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世界去培养人才。第二个就是测评体系,我们的标准有一个策划规划,里面包括功能、性能、可靠性、合规性等一系列的要求,那么我们也按这个标准开发了性能测试和可挠性测试。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让测试的服务形成一个载体,比如说一个产业沙盒,通过产业沙盒能够把一些创新型的应用和技术放到产业沙盒里先跑一遍,然后尊重市场建立一套以标准化为依据的产业保障体系。
第三个我们建立一个开源社区,那么这个开源社区也汇集了国内主流的区块链开源项目,基于五个开源项目,每个项目上面有一百个应用,那就是五百个应用。通过建立中国的开源社区,促进五个开源项目来孵化五百个区块链的应用,这是前面以标准为基础,这样真正能够推动标准向产业发展转变。

 

 

每日必读

合作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