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上海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态势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2-11-24 15:08        来源:数字经济杂志        作者:张临川

智能网联汽车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动辅助驾驶。预计未来几年,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将持续向纵深推进,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在高级别自动驾驶整车、无人驾驶应用等创新领域取得重点突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上海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

(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

2021 年, 上海市汽车产量 283.3 万辆,产值 7586 亿元,以全国智能网联汽车平均市场占有率 23.5% 推算,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产量 66.6 万辆,同比翻倍增长,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783 亿元,产值突破千亿大关。2021 年,上汽集团实现终端销售 581 万辆,连续16 年国内销量第一,且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特斯拉两款智能网联车型全年实现销量 32 万辆,同比增长 232%,在中型车市场中名列前茅。全球 600 余家汽车企业在上海布局, 多家行业龙头跨国车企在上海设立亚太总部或研发中心,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规模占全国 12%,领先第二名城市一个百分点。

1

(二)产业链布局较为全面

上海市构建了包含基础支撑、核心零部件、智能整车、信息交互和无人驾驶应用在内的智能网联汽车完整产业链, 以地平线的车载芯片、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为代表的核心零部件产业环节占据国内领先地位,上汽、蔚来、特斯拉等整车企业的销量位居全国市场前列,上汽联合华为、国际汽车城联手打造的 5G 智慧交通示范区开创全国先河。上海市着力建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 试点示范区,智能网联试点示范实现了乘用车、商用车、专项作业车等车型的全面覆盖。截至 2021 年年末, 上海累计开放 615 条、1289.83km 测试道路, 可测试场景达 12000 个,测试道路里程数和场景丰富度位居全国首位。

(三)产业创新持续升级

上海市已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的跨行业协同技术创新生态体系, 建立了一批工程研究中心, 形成智能网联产业链协同发展新模式。2021 年,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 2500 家企业中,上海有 45 家企业入选,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3.38%, 同比增长 4.59%, 其中, 上汽集团创新投资超过 600 亿元,获得授权近3000 项专利,研发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丰田、宝马、福特、沃尔沃、特斯拉等跨国车企在上海建立国际级研发平台,理想、蔚来、小鹏等智能网联汽车新势力及小米、华为等 ICT 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机构, 同济大学依托同济科技园搭建了智能新能源汽车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共性技术研发支撑。

目前, 上汽、蔚来、特斯拉等企业已经实现 L2 级辅助驾驶汽车量产,并在高级别自动驾驶车型研发取得突破。洋山港智能重卡基于多种动力类型的车型, 针对洋山港特殊天气条件和港区复杂环境, 不断优化智能驾驶模型并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在车辆感知、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以及紧急避险等方面已实现突破。另外,智能物流、智能配送、智能清扫、智能零售、最后一公里泊车等场景的智能网联应用持续开拓, 部分产品已进入小批量投放阶段, 创新成果加快落地。

二、上海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经验做法

(一)政策体系营造良好产业环

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以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为产业资源整合和技术协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 2016 年, 上海市获准设立全国首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 与之配套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 上海市从基础设施、产业创新、标准制定、人才集聚、平台赋能、试点示范、场景应用等多个维度搭建了完备的政策体系, 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集群式发展优化创新要素配置

上海市充分调动汽车产业的产品设计制造能力、高等院校的人才培育能力、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交通运输业丰富的应用场景,实现了产、学、研、用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构建了以产品为核心、以人才为保障、以创新为动力、以应用为导向的上海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2

3


上海市围绕嘉定、奉贤、临港、金桥等四个区域布局了“全车型、全出行链、全风险类别、全测试环节和融合新基建基础设施”的“四全一融合”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打造了链条完整、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创新协同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集群式发展加速了产业链技术协同创新,促进了创新成果转化, 助力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长三角区域合作拓宽产业应用场景

长三角地区拥有较为完备的汽车制造和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链, 上海的核心零部件和整车研发设计能力突出,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的机械、光电零部件产业与之形成互补。

2019 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长三角地区智能网联汽车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以来, 各地大力推动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学、研、用全面合作, 积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的数据共享与测试结果互认。长三角地区产业一体化发展为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汇聚了产业资源要素,加速了产业发展, 拓展了应用场景。

三、上海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展望

(一)产业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

上海市持续壮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汽车智能网联化转型提升了用户体验,加速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扩张。相关数据显示,国内一季度 L2 级自动驾驶在乘用车市场的新车市场占有率从去年同期的 15% 上升为 23.2%,同比提高 8.2 个百分点。

下半年,随着新车型陆续量产上市, L2 级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占有率呈加速上升趋势。2021 年全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08.2 万辆和 2627.5 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 3.4% 和 3.8%, 结束了 2018 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下降趋势。

近期,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公告, 对购置日期在 2022年6月1 日至 12月31 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 30 万元的 2.0 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此举将显著提升汽车产业产销总量。

随着全国汽车产销总量上升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全国智能网联汽车的产销量和产业规模将进一步取得显著增长。作为全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高地, 上海市有望把握全国需求高增长的机遇,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产量和单车价值量双升, 产业规模将实现高速增长。

(二)产业创新将持续升级

上海市着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强调,支持相关企业加强合作, 联合开展车规级芯片、车载操作系统、车载人工智能计算平台、车联网通信、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专业测试设备、线控执行系统(制动、转向)、高精度地图、传感器等技术及装备研发, 探索特定场景下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运营及应用。

近年来,上海产学研各界着力克难攻坚,100TOPS 以上车规级计算芯片、L2++ 级自动驾驶整车、车路协同辅助驾驶、4D 毫米波雷达、智能座舱等领域有望在今年实现重大突破,这将显著推动更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化落地,进而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价值。

(三)产业生态将进一步优化

上海市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培育。近年来,上海市持续加大要素资源支持、完善政策标准体系支撑、强化安全防护机制保障,在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物流等产业要素集聚方面形成生态优势, 基本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

上海市已构建覆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各个环节以及各类应用场景的测试验证体系,建成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召开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

未来,上海市将依托现有产业载体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创新资源, 协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攻关,推进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构建上下游融合发展体系, 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四、上海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持续推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建设,以示范区为核心, 联合长三角地区有关部门统一自动驾驶测试标准、共享测试数据、推进试点示范。

依托百度、小马、AutoX、图森等头部企业, 持续开展自动驾驶在园区的测试验证, 统筹上海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与示范园区协调发展。

二是强化道路基础设施智慧化建设, 借鉴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经验,按照车路协同自动驾驶需求分阶段、分区域推进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 在车用通信网络 LTE-V2X 全覆盖的基础上, 增大 5G-V2X 的覆盖范围。建设智能网联公共服务平台, 全面提升道路交通安全和智能化服务水平, 支撑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落地。

(二)大力支持产业创新

一是加大资金保障,鼓励基础创新。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或专项奖补资金,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开放合作, 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聚焦车路协同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联合攻关, 探索产业链上下游融合互促、协同创新的产业创新模式。

二是强化创新要素整合,积聚创新动能。借助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的基础创新能力, 发挥上汽、蔚来、特斯拉等企业的产业创新优势,汇聚交通运输各类场景的应用创新资源,进一步推动创新要素整合, 积聚产业创新动能。

(三)着力加强人才引培

一是优化顶尖人才发展环境。聚焦智能网联技术、汽车电子、先进通信技术、自动驾驶算法等领域, 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世界一流的人才团队, 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专家队伍。实施顶尖人才支持计划,给予专项资金资助。

二是加强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推动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嵌入式软件开发工程师、智能网联工程师、汽车电子工程师等岗位, 培养多学科交叉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三是强化产业人才培养。支持上海各职业院校开设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专业, 设立产业人才实训基地,加强生产制造和维修等环节的技术人才培养, 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机制, 为产业长远发展做好人才储备。(文︱ 张临川 赛迪数字经济研究中心 高级咨询师)

每日必读

专题访谈

合作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