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数字新时代呼唤人才培养新模式,蓝桥杯大赛以赛促教成为突破口

蓝桥杯大赛每年都吸引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在内的1400多所高校参与,参赛人群覆盖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等全类别,年参赛人数超过6万余名,目前第十二届蓝桥杯大赛正在报名中,赛事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发布时间:2021-03-24 17:29        来源:赛迪网        作者:

【赛迪网讯】对于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而言,人才和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灵魂。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新基建的加速推进,各产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迫切需要更多的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但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整体软件人才缺口达600万。加强特色化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是实现中国软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也是发展数字经济必然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以赛促教,破解结构性人才缺烦恼

据了解,目前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人才主要来源途径有三种:一是来自高等院校,如各高校设立的计算机系和软件学院;二是民办或私营培训机构;三是软件企业自身建立的大量培训机构,为从业人员提供再教育。但当前的教育模式也存在结构性难题:高等院校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因此对于企业的用人需求,其实本质上相互是处于脱节的状态;民办私营培训机构以及软件企业,仅作为人才培养的辅助力量,培养的人群规模较为有限。

如何打破这一结构性人才培养难题?近年来,通过业界大赛与高校教学相结合是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创新性地把竞赛的资源、过程、考核方式等引入日常教学,形成全新的学习流程,并支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实现“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自2010年开始,举办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大赛以“立足行业,突出实践,广泛参与,促进就业”为宗旨,设置C/C++、Java、Python、嵌入式、单片机、物联网、平面设计、动画设计、视频设计等竞赛科目,力争为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蓝桥杯大赛每年都吸引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在内的1400多所高校参与,参赛人群覆盖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等全类别,年参赛人数超过6万余名,目前第十二届蓝桥杯大赛正在报名中,赛事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数字新时代呼唤人才培养新模式,蓝桥杯大赛以赛促教成为突破口

数字新时代呼唤人才培养新模式,蓝桥杯大赛以赛促教成为突破口

十二年来,蓝桥杯的参赛选手总数已经超过45万人,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IT类专业赛事,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加强人才培养才有软件产业未来

数字经济时代,信息软件产业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实践性非常强;二是创新速度快。因此,软件人才培养也必须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要面向信息与软件产业需求,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二是针对创新速度快的特点,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创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面对新问题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数字新时代呼唤人才培养新模式,蓝桥杯大赛以赛促教成为突破口

蓝桥杯大赛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广泛调研企业用人标准,与时俱进地设置竞赛科目以及竞赛内容,突出工程性和实践性,通过竞赛促进高校和企业的连接,推动大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组织参与蓝桥杯大赛,不少院校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实现了质量上的提升。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张萌洁老师认为,学院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用”的理念,通过蓝桥杯竞赛不仅增强了大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提高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竞争意识,更是提升了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陈志老师在近十年一直从事蓝桥杯大赛参赛组织和指导工作,他认为该项赛事具有良好的组织保障,有机融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创新拓展和就业创业,在鼓励和组织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实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1年3月2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蝉联竞赛名录,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竞赛项目。

同时,蓝桥杯大赛也被江苏、四川、甘肃、宁夏等多个省市自治区评选为省级大学生竞赛项目,成为各省教育主管部门评价高校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依据。

如今,软件业正在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软件技术也已渗透到几乎所有信息技术之中,驱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和智慧社会加速演进。在这一过程中,蓝桥杯大赛经过十年磨砺,影响力、认可度、含金量越来越高,在新技术产业浪潮中为软件和信息技术人才提供了提升学业和专业水平、更好就业机会等多维平台。通过蓝桥杯等业界大赛,为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带来新思想和新模式,筑牢中国软件业发展的基石,未来将给软件业带来一个更加无限广阔的未来。(文/徐培炎)

每日必读

专题访谈

合作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