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新”字频现,“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社会关注度极高的热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质”重点体现在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素上,生产力是落实到产业层面的能力,因此推动产业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求。
我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有三大优势
工业母机、关键软件等重点领域创新实现新突破,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成绩斐然。张立表示,我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基础雄厚,具备以下三大优势条件:
一是完整工业体系优势。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基于完整的工业体系,我国为科技创新成果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从而为产业创新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和坚强保障。
二是企业科技创新优势。近年来,我国产业链骨干企业加快壮大,专精特新企业加速涌现,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2022年我国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占比近1/4。2012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总额增长近3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55%,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从2012年的17.6万件提高到2022年的55.5万件。
三是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依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够有效维护和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需求导向和效率牵引作用,形成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C919即是基于新型举国体制,以中国商飞作为研发设计、整机制造、检验迭代的核心节点,汇聚24个省市、1000余家单位参与研制和生产,通力合作实现商业首飞。
强化创新的资金、技术、人才要素保障能力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科技创新面临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需求不足、预期偏弱,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形势,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和质量有待提升。”张立告诉记者。
资金方面,我国有效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还不够丰富,政策性金融对难以仅依靠市场力量的底层、重大、前沿技术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相对薄弱。技术方面,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强度距离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方面仍有不少“卡脖子”难题未解决,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融合还不深入,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效率不高。人才方面。能够担当攻克科技难关、抢占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的世界级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为此,张立建议,要扩展科技金融支持对象,既要以关键核心技术、“硬”技术创新为主线,也要支持各类业务创新、模式创新、生态创新等,平衡好对基础性重大科技创新与应用性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和节奏。与此同时,加大基础研究的多元化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出题者”“答题者”和“阅卷人”作用,充分利用新型举国体制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与组织动员能力,实现核心技术的关键性突破。最后,要提高人才供给的前瞻性和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适配性耦合度,及时根据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要求加强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在张立看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从思路上来看,要坚持系统观念,深化全链条部署、全周期协同、全生态建设,抓住关键环节、核心领域,一体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技术攻关突破、成果迭代应用、标准规则制定、产业生态培育,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从具体举措看,一是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强化上下游企业间的技术、产品和市场关联,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二是加强应用场景牵引,促进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创新产品首试首用。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拓展国内外市场,为新技术新产品迭代创造市场空间。三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推动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优化新兴领域竞争发展生态,激发各类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四是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建设先进中试验证能力,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目前,各地纷纷出台新质生产力的相关规划。张立指出,除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衔接外,还应做好科技创新和区域发展的衔接,围绕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吸引汇聚产业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强化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央地衔接。一方面,各地方要立足自身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生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层面要加强系统谋划,在一些基础性、公共性、通用性领域加强力量投入,在市场化、竞争型、个性化领域加强政策引导,避免地方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推动各地形成优势互补、协同互促的良性发展局面。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需要通过原创性、颠覆性、前沿性的技术突破,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在这些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中,人形
2024-03-06 13:21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正是提升制造业发展效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2024-03-11 15:18sale@staff.ccidnet.com Tel:010-88558955
广告发布:sale@staff.ccidnet.com Tel:0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project@staff.ccidnet.com Tel:010-88558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