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丰供应链是全球领先的供应链公司,提供出口、进口、整箱、拼箱、空运、海运等服务, 业务覆盖大中华、东南亚联盟国、日本、韩国、中东、印度、欧美等。随着业务的发展, 利丰供应链对于场景多样的需求也在增加,仓库的存储密度低、工人效率低等情况成为了发展瓶颈。面对日益严峻的仓储物流挑战,利丰供应链选择与ACR(箱式仓储机器人)系统的首创者与领航者海柔创新进行合作,首个智慧仓储物流中心落地深圳前海。
(深圳前海智慧仓储物流中心)
深圳前海智慧仓储物流中心已平稳运行了半年多时间,利丰供应链总经理王文栋表示:“利丰对结果非常满意。通过海柔创新的ACR(箱式仓储机器人)解决方案,帮助我们TO B业务提升了2.9倍拣选效率,TO C的电商业务提升了2倍拣选效率。同时仓库的储存密度,提升了30%左右。这个结果对我们帮助是非常大的。”
(利丰供应链总经理 王文栋)
(深圳前海智慧仓库)
海柔创新ACR解决方案助力仓储智慧化升级
在使用ACR解决方案之前,利丰供应链的鞋服产品仓库仍处于人工分拣状态。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人员招聘困难、租金不断上涨的大环境下,如何提升仓库存储密度,减少对人的依赖,实现降本增效成为利丰供应链的一大挑战。同时,电商的崛起对传统仓库的运营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双十一等电商大促节日的峰值流量,迫使出入库效率得大幅提高。种种因素驱使利丰供应链仓储物流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升级发展。
为了满足利丰供应链智慧配送中心的高时效订单出库与仓库高密度存储要求,海柔创新深入理解利丰供应链的出入库业务量、分拣货量,以及货物形态等信息,为利丰供应链智慧仓库量身定做HAIPICK A42箱式仓储机器人+HAIQ仓储物流智慧管理平台的一套ACR(箱式仓储机器人)解决方案。
提升存储密度30%
针对利丰供应链仓库存储密度低,存储压力大的痛点,海柔创新部署HAIPICK A42箱式仓储机器人搭配立体货架的组合存储方式,其中立体货架高度可高达4.3米。此外,由于ACR的产品设计理念是货箱到人,对比潜伏式移动机器人机身设计更窄,使得货架之间的巷道面积得以进一步缩小,从而提升存储密度。改造后的前海智慧仓储物流中心在7500平米内可提供63770个存储位置,整体方案将存储密度提高30%。
(项目运行半年:存储密度提高30%)
提升TO B和TO C业务的拣选效率
在海柔创新ACR(箱式仓储机器人)解决方案中,HAIPICK A42箱式仓储机器人的拣选准确率高达99.99%,解决人工找货难、易找错的拣选难题。机器人将订单命中的货箱直接搬运到工人手边,工人只需根据可视化的操作指示就能轻松完成出库作业,大大降低了工人的作业难度,让拣选作业效率大幅提高,助力利丰供应链TO B业务提升了2.9倍拣选效率,TO C电商业务提升了2倍拣选效率。
(项目运行半年:TO B业务拣选效率提升2.9倍)
帮助利丰供应链通过双十一大促考验
“仓储资源不够用”以及“订单处理效率低”是促销时最为明显的两个问题,倍数增长的订单量对仓库运营造成了巨大压力,海柔创新峰值情况解决方案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小型促销活动,可以通过延长机器人工作时间、增加订单波次内容量、机器人自动/人工换电等方式,实现产能增长。
第二种是针对大型促销活动,海柔创新ACR解决方案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如双十一或其他峰值业务量)进行柔性扩张,再加上无差异化工作站、削峰填谷、临时租赁、设备共享等方式,实现产能增长。
(项目经过双十一大促考验)
深入理解客户业务让利丰供应链选择海柔创新
“经过充分调研和全方位的评估,利丰最终选了海柔创新。一是因为海柔创新的团队对利丰的业务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二是海柔创新专注于ACR(箱式仓储机器人),在“货箱到人”解决方案上,拥有业内最成熟的技术方案,同时海柔拥有非常丰富的项目落地经验。”利丰供应链王文栋总经理说道。
此次合作,标志着海柔创新ACR(箱式仓储机器人)解决方案再获市场权威认可,双方合作迈入高水平实质性运行的新阶段,对智慧物流的发展具有示范意义。目前,海柔创新在全球落地300+项目,为来自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服务,业务扩展迅速。未来,海柔创新将持续与利丰供应链深化合作,并将成熟的项目经验复制到更多企业和行业当中去,为推动全球物流智慧化变革贡献力量。
海柔创新 HAI ROBOTICS
海柔创新(HAI ROBOTICS)是ACR(箱式仓储机器人)系统的首创者和领航者,致力于通过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提供高效、智能、柔性、定制化的仓储自动化解决方案,为每个工厂和物流仓库创造价值。旗下HAIPICK®库宝系统始于2015年,是全球最早研发及投入商业使用的ACR(箱式仓储机器人)系统。截止目前,已在全球落地300+项目。海柔创新总部位于深圳,并已设立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国、荷兰、英国等6大子公司,业务遍及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1300余人,其中超50%为研发人员,现拥有全球知识产权6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