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思考和政策建议

当前,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加速向广度和深度蔓延,其产生的化学反应和放大效应不断变革各行各业的生产方式、要素配置方式、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调研发现,工业企业积极拥抱互联网新模式,互联网企业向传统产业渗透的程度日益加快,软件服务企业参与融合创新的意愿更加迫切。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刻剖析了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发展新趋向,围绕关键穴位把握融合痛点,并就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0-05-06 11:58        来源:赛迪网-互联网经济杂志        作者:汤乐明 王伟玲

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发展新态势

一、互联网与工业融合正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

互联网推动定制化、协同化、服务化等制造业新模式日益兴起。当前,互联网化设计模式所衍生的个性化定制正在由服装、家具等技术较为简单的行业向组件更多、工艺更复杂的领域拓展。例如劳斯莱斯汽车通过互联网收集用户个性化需求,从迎宾踏板、座椅管线等最低调的配件,到独一无二的车身颜色等方面开展定制化服务,劳斯莱斯生产的汽车中,有75%采用了客户定制元素。宁夏巨能的工业机器人、沈阳机床的智能机床等也相继开展定制业务。同时,互联网通用性与工业行业特性相互结合,创造出协同创新、远程服务等多种应用模式。例如中航工业飞机通过产品数据成熟度管理、异地跨地域并行协同,实现了设计与制造的密切协同,使产品设计周期缩短40%以上,制造周期缩短50%以上;中国商飞打造网络协同研发平台,高效协调了全球几千名工程师,实现了C919大飞机的在线设计,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南车戚墅堰在国内利用GPRS网络实现机车远程运维服务的基础上,探索利用北斗卫星实现海外机车的远程运维服务等。未来,互联网与工业深度融合将成为制造业的普遍选择。

二、互联网与工业融合为互联网企业开辟市场“新大陆”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的大潮不仅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也为互联网企业创新发展带来新的蓝海。一方面,一些互联网巨头看到了潜在机遇,加速向工业领域布局。例如苏宁云商以苏宁易购为平台,汇聚线下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信息,并运用大数据分析定制的新产品设计方案反馈到上游制造企业,初步实现了从渠道商到线上线下融合平台的转变。阿里巴巴凭借自身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应用领域的优势,逐步向传统企业的研发、采购、生产、营销等环节推广渗透,已明确与上海汽车各出资5亿元人民币,共同探索互联网汽车的研发和运营。另一方面,细分领域的垂直电商抓住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的机遇开始发展壮大。例如找钢网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了下游小微客户与上游钢厂的对接,同时为70多家钢厂提供物流仓库,解决了钢贸交易中的物流和信息流的透明问题,同时实现了企业由小变大的快速成长。

三、互联网与工业融合为软硬件行业创造新增值空间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对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需求,为传统软件企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GE公司针对工业企业推出第一个大数据与分析平台Prefix,将大型工业机器产生的数据通过云端实时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使工业企业首次拥有一个整合智能机器、传感器和高级分析的通用架构。IBM公司推出的智能停电计划方案,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帮助上海电力公司将设备可用系数提高至99.8958%,企业售电量及年产值增加0.65%。上海宝信加大投资建设工业云,除了打造上海单体规模最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宝之云,还为工业企业提供业务开发、咨询建议等一站式增值服务。数码大方以工业软件为基础,与中国电信共同推出工业互联网云服务平台,为工业企业提供供需对接、产品沟通和项目协作等云服务。紫光30亿元联姻沈阳机床布局嵌入式系统,未来紫光的高端嵌入式芯片将在沈阳机床的产品实现技术协同,助推沈阳机床由“工业制造商”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鼎捷软件与研华科技签署WebAccess+物联应用联盟合作协议,意在利用物理信息系统(CPS)集成自身产品及优势,共创智能制造生态圈。

当前我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相互认识、对接不足

在工业与互联网行业双向融合的过程中,由于行业差异和专业壁垒等客观因素,互联网企业与工业企业相互认识难免存在差异。一方面,大部分的互联网企业难以把握制造业的行业特性。另一方面,很多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认识有限,并未意识到互联网化是对行业原有思维和运营模式的颠覆。另外,双方衔接机制缺失,没有一个良好沟通媒介和平台进行交流合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工业与互联网行业融合发展进程。

二、工业大数据应用面临重重阻碍

数据是实现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的基本元素,但仍有很多问题使数据的可获得性、可用性有限,致使工业数据的海量计算和智能分析难以实现。一方面,在工业基础和高端制造等很多领域,尤其是离散制造领域,由于信息化建设起步晚,缺乏长期积累的海量有效数据,无法支撑工业大数据建模与分析。另一方面,工业领域不同层级、不同环节之间软硬件接口、协议、数据结构纷繁复杂,多种标准并存应用,使数据互联互通困难。

三、安全问题掣肘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发展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使工业生产经营更高效、更便捷、更智慧的同时,也将更多潜在风险引入了工业领域。一方面,由于云服务安全体系不健全,工业企业不愿意把核心数据放到网上,担心数据泄露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核心工业软硬件被国外垄断,一些国外软件的核心模块和基础数据无法引入,加之其内部的后门等安全隐患,使工业企业信息化体系自主可控困难。一言以蔽之,网络数据安全已经成为阻碍互联网和工业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

几点建议

一、建立完善融合创新生态系统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需要打通互联网与工业企业之间的行业壁垒,使双方形成合作共同体,携手面对融合困局。一是建立互联网与工业行业融合创新机制,搭建常态化的企业交流互动和业务宣传推广平台,以弥合互联网与工业行业在理念、制度、技术和市场方面的分隔,实现互联网与工业行业在多个层面的充分对接,形成工业互联网领域知识资源共享与互补。二是制定财税激励政策,激发企业市场活力,引导互联网企业和工业企业在技术、资本等层面开展战略合作,协力打破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发展瓶颈,共同打造支柱型、领军型互联网与工业融合产业生态。

二、提高软硬件适配集成能力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需要形成强大的软硬件适配集成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业互联网的安全可控。一是积极抢占工业与互联网融合领域的制高点,制定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集中力量突破涉及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的核心软硬件技术、关键模型及重要装备。二是加强对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云制造等新技术的前瞻性研究,鼓励产学研用相结合,协同开展汽车操作系统、工业机器人系统、嵌入式软件系统、工业传感器、工控芯片、智能机器操作系统等基础核心软硬件技术的研发。三是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研究规划互联网与各工业行业融合发展的技术路线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探索。

三、建设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

工业互联网领域应用的推广和普及都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作为后盾,因此,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一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实验床,探索建立满足智能制造要求的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网络,开发面向信息物理系统研发应用的智能控制系统、工业软件和相关工具。二是针对种类繁多、技术各异的异构网络,探索互联互通机制,实现以太网、互联网、传感网等网络之间的衔接。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探索建立高精密传感网,为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奠定坚实基础。四是持续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演进升级,推进普及4G、光纤宽带,推动工业云计算数据中心集约化发展,提升工业领域互联网流量承载和应用发展支撑能力。

四、建立健全标准规范

没有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网络的互联、信息的互通就是一纸空谈,工业领域互联网化也是如此。因此,必须加强互联网与工业融合标准体系建设。应结合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行动,借鉴发达国家工业与互联网融合相关标准,如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等,围绕工业和互联网融合热点,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管理机制,以行业领军企业为龙头,联合高校院所、科研单位、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等多方力量,协同开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云服务、工业大数据、系统互联互通等标准制定,建立健全我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的综合性标准体系。

五、加强网络数据安全保障

安全是一切的根基,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因此,保障网络数据安全是重中之重。一是针对工业企业对云安全的担忧,应加快出台相关法律和法规,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消除工业企业对数据安全的忧虑。只有确保数据安全,工业企业才能放开手脚,主动拥抱互联网与工业融合。二是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打破国外核心技术垄断,探索建立安全可用的工业互联网架构,为从根本上确保网络数据安全提供有效支撑。三是加强对工业网络、重要领域信息系统、智能装备等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健全工业设备采购和安全审查机制。四是加大重点行业基础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保护力度,有效规避涉及国家命脉行业的数据泄露风险。

每日必读

专题访谈

合作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