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机器人+”应用行动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自立自强

前不久,《“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重磅出台。围绕《方案》的蕴含深层思考和指导意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董凯,从多元视角展开深度解读。
发布时间:2023-03-28 10:05        来源:赛迪智库        作者:

前不久,《“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重磅出台。围绕《方案》的蕴含深层思考和指导意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董凯,从多元视角展开深度解读。

经过长期探索创新和应用实践,我国机器人产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推进机器人在各行业各地方深化应用和特色实践,进一步激发产业创新活力,释放产业发展动能,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方案》的出台,既是对《“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任务的部署落实,也为我国机器人领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指引。

《方案》出台正当其时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董凯表示,“十三五”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迎来高速发展期,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链应变能力和协同发展能力持续提升。他认为,《方案》在此时出台,条件成熟、时机适宜。

董凯从三个维度做了具体分析。

一是我国机器人应用规模不断攀升。我国已连续9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IFR报告数据显示,2012—2021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消费量由2.6万台快速增长至27.1万台,累计增长9.4倍,年均增长30%。中国工业机器人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比重已超50%,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44.3万台。随着医疗、养老、教育等行业智能化需求的持续释放,服务机器人产业规模也在快速扩张。2022年,我国服务机器人产量达645.8万套。

二是我国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工业机器人领域,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322台/万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工业机器人应用从2013年的25个行业大类、52个行业中类扩展到2021年的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服务机器人领域,以扫地机器人、烹饪机器人、陪伴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服务机器人走入生活、走进家庭,在教育娱乐、清洁服务、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增进民生福祉。特种机器人领域,空间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在空间探索、海洋资源勘查开采、极地科考等多个国家重大工程领域实现创新应用,帮助人类征服“星辰大海”。

三是我国机器人应用前景空间广阔。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应用不断增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对机器人产品提出了大量且迫切的需求。我国自主品牌机器人企业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自立自强

董凯指出,《方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向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以及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需要,聚焦应用牵引、典型引领、基础支撑,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自立自强,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董凯认为,《方案》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支持机器人应用领域深入拓展。我国机器人应用深度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机器人产品的需求适应性较弱,自主品牌机器人应用拓展仍存阻力。《方案》遴选了十大重点领域,从产品研制、技术供给、场景应用等方面,深化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着力提升机器人应用水平。开展行业和区域“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指导和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地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本地区“机器人+”应用行动。

二是强化机器人产业链协同。我国机器人产业仍存在基础相对薄弱、产业链供应链水平韧性不足、机器人应用供需对接不畅等问题。《方案》从构建机器人产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应用体验和试验验证中心、打造供需对接平台等方面,着力破解机器人产业供需堵点。《方案》更加强调机器人企业、用户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产学研用部门的协同,携手共筑“机器人+”应用基础支撑能力。

三是完善机器人应用生态。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环境亟待优化,存在低价竞争、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机器人应用生态体系仍不完善,机器人行业自律和机器人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有待加强。《方案》提出完善机器人应用标准体系,加强跨行业应用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协调,推动跨行业标准互采,要研究制定机器人伦理相关标准规范,推动构建适应各行业机器人应用特点的监管体系。

以制造业为重点领域 深入拓展机器人应用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我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案》将制造业纳入十大重点应用领域,充分彰显对推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变革的决心。

董凯认为,机器人应用将有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机器人高端化应用持续拓展,工业机器人智能作业技术及系统,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造船、汽车、发动机等多个高端制造行业。工业机器人向精密加工场景渗透,从搬运、上下料等简单操作,向装配、打磨、抛光等高精度、高灵敏性的精密加工场景拓展。机器人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成为智能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董凯强调,机器人的应用已成为智能工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工艺装备相结合,成为企业提质、降本、增效、降耗的重要生产力工具。

构建产用协同创新体系 破解机器人应用推广难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方案》提出,鼓励产用共建机器人应用领域创新联合体、创新中心等创新机构,支持用户单位参与机器人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深入挖掘和释放潜在应用需求,共同开发先进适用的机器人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

董凯认为,凝聚机器人产学研用多方力量,有助于破解机器人应用推广难题。一方面,在成熟应用领域,降低用户企业机器人创新产品使用成本。出于对机器人产品自身性能、指标和可靠性的考量,用户企业偏向选择成熟产品,存在指定使用品牌机器人整机和核心零部件的现象,不愿承担产品验证试用的成本。《方案》提出支持用户单位参与机器人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深入挖掘和释放潜在应用需求,共同开发先进适用的机器人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在新兴和潜在应用领域,提升用户企业应用机器人的经济效益。由于缺乏适用性产品和解决方案,新兴和潜在应用领域用户企业难以承担前期定制化解决方案开发的创新投入,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方案》提出开展覆盖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工艺优化、批量生产和示范推广全过程的“一条龙”应用创新。(来源 | 雷克智能)

 

每日必读

专题访谈

合作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