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长江三角洲数字经济发展研究

凭借良好的经济基础、广阔的市场空间、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环境, 长 三角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全国前列。
发布时间:2022-12-26 15:04        来源:数字经济杂志        作者:刘丽超 高婴劢

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20年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经济总量占全国近1/4。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正围绕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一极三区一高地”发展定位,依托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先行优势,聚焦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加快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辐射带动本地区“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

一、总体情况

(一)“第一梯队”优势突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均衡发展

凭借良好的经济基础、广阔的市场空间、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环境,长三角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全国前列。据2019、2020年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江苏、浙江、上海数字经济总指数连续两年稳定在全国前5名(见表1),且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值,数字经济均衡,发展特色明显。

在数字产业化方面,长三角地区抢先布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数字创意及相关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国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坐拥14个集群(见表2),占比超过20%。其中,长三角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优势显著,集成电路、机器人研发制造全国领先。从产业规模上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量共计为1306.59亿块,占全国总产量的51.9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超过30%。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浙江、江苏连续两年居全国前两位,加上安徽,三者在发展工业数字经济方面表现优异。其中,江苏涌现出以苏州紫光云(UNIPower)、徐工汉云等为代表的60多个省重点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30万家上云企业、95家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安徽新增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20个,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5100台,“皖企登云”企业达5100家,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二)“多极两带”协同联动,

市域数字经济发展驱动力各有所长

长三角城市群覆盖上海、杭州、无锡、常州、苏州、宁波、南京、合肥等27个中心区城市,均拥有突出的经济实力、特色的产业布局、活跃的企业群体,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区域协调等方面敢为人先,率先实现数字经济的突破发展。据《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蓝皮书2021》测算,在纳入统计的242个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综合排名中,长三角共有5个城市进入前十,其中上海居于首位,杭州、无锡、南京、苏州分别排在第五、第七、第八和第十位(见表3)。

‖ 表 1  :  2019、2020 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总体排名

1

 

                                    

‖ 表 2:长三角地区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 城市分布

2

来源:赛迪智库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

其中,上海统筹推进城市“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电子信息制造在五大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构成中占主导地位,占比超过50%,芯片企业高度集聚,近三年其投资金额、交易笔数占全国比分别达27.06%、45.30%,居全国第一;杭州依托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等头部企业,聚焦信息软件、电子商务、云计算、智能安防等优势产业,打造形成万亿级数字产业集群。同时,依托G60科创走廊建设,长三角地区逐步发展形成覆盖上海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的“人字形”南北两翼产业带,通过各个数字经济城市增长极的辐射带动,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带。其中,上海松江区-嘉兴-杭州-金华南翼带以阿里平台为核心,汇聚轻工、纺织和小家电等众多中小企业,孵化壮大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商平台经济;上海松江区-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北翼产业带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为主导,通过深化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逐步加速基于订单需求的制造模式转型。

(三)“设施+环境”先行先试,

数字经济生态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推动数字长三角建设,协同推进以5G、IPv6、数据中心、量子通信骨干网、卫星导航系统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统筹部署,共同推动城市大脑、公共服务、智慧交通、智能水网、智慧广电、智慧邮政等方面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共用。

为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三省一市组建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以打造“一张网”“一个库”“一张图”“一个章”“一张卡”为发力方向,重点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方面先行先试,为区域内数字资源整合和数据要素融通消除基础设施和长三角城市数字经济研究制度性障碍。比如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地都在积极推进5G规模化部署,截至2021年7月底,上海已累计建设5G室外基站超4.3万个、室内小站超8.2万个,率先建成5G和固定宽带“双千兆”城市。

‖ 表 3  :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蓝皮书 2021》城市排名

3

 

来源:赛迪智库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

 

截至2020年年底,江苏全省累计开通5G基站7.1万个,实现5G独立组网覆盖;浙江累计建成5G基站6.26万个,实现县城以上及重点乡镇全覆盖;安徽全省5G基站累计已达3.05万个,百兆以上固定宽带接入用户占比达88%以上。

在数字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积极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实现长三角居民在定点医院均可享受门诊“一卡结算”,合肥、上海等7城市地铁扫码乘车“一码通行”,在社会保险服务等领域允许一地认证、全网通办、异地可办、就近办理,促进数字经济红利和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好惠及民生。

二、面临挑战

(一)产业基础技术能力不强

经过多年努力,长三角地区重点布局的5G、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等数字产业实现长足发展,集聚程度高、企业成长快、产值效益好,已形成全国引领发展优势。但同时,长三角地区也日益受到产业基础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短板突出、创新效率不高等方面的制约,特别是在“逆全球化”、科技产业竞争加剧和发达国家加强对高科技出口管制的情况下,产业链供应链断链威胁加剧,关键基础材料、高端工业软件、高端芯片、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关键基础技术缺失,将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的核心瓶颈。

(二)区域内产业发展不均衡

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的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虹吸效应”,导致人才、资本、企业等优势资源要素大量向数字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汇聚。同时,在数字产业方面的同质化布局也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地方将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由此导致区域内各个主体之间对于资源要素的竞争日益激烈、发展不均衡情况也日益加剧。

(三)区域协同治理仍待加强

受区域行政区划限制,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之间在功能定位、运行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仍“各自为政”,利益共享和产业协同机制尚未形成,城市间协调联动不足,跨部门、跨城市、跨产业的资源要素流通共享仍存在较大的行政阻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域内数字化协同治理的进程。

三、对策建议

(一)协同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高地建设,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竞争力

充分整合长三角地区一市三省数字技术创新资源,加快科技创新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创新平台建设,打造覆盖全区域、多层级的创新协作网络。推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加强联合攻关,制定数字经济技术产业图谱,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卡脖子”技术。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基础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抢先布局未来产业。以产业集中度高的工业园区为载体,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强化新主体培育,逐步构建完整数字产业生态,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二)共建共享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速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

整合区域内人才、知识、科技、资本等资源,依托大国企、大平台打造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区域内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发挥平台的网络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转型,重塑生产制造服务体系,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促进长三角产业数字化整体跃升。

(三)加快培育统一共享的数据

要素市场,激发数据要素赋能潜力推动跨区域基础数据库和信息枢纽港建设,加快各地不同类别数据资源的整合,构建基于平台的数据共享开放机制。引导制造、交通、旅游、民生、环保等领域资源要素率先实现市场化运作和开发利用,支撑跨部门、跨区域的数字化创新应用,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

(四)打造跨区域一体化数字化

治理平台,强化数字社会协同治理加快构建区域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立标准统一的长三角数据治理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平台整合“公安、交通、工商、城建、卫生、民生”等城市治理数据,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的精细化协同管理。(文︱刘丽超高婴劢赛迪智库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

每日必读

专题访谈

合作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