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Gartner:可组装架构引领ICT未来

Gartner分析,随着ICT业务的发展,企业更青睐可组装架构。原来的单体架构已经不太能够匹配整个业务的发展,为了适应业务的快速迭代、交付,又不抛弃原有的架构和应用,便从可组装架构平衡“敏捷”和“稳定”。
发布时间:2022-09-09 10:21        来源:赛迪网        作者:赛迪网

【赛迪网讯】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无服务架构”已经不局限于容器,在流数据分析和AI的分析中,也可以做到PaaS层面的按需使用得“无服务”状态。通过这种“无服务架构”技术,许多设备可以外包给供应商进行管理。

Gartner显示,随着ICT业务的发展,企业更青睐可组装架构。原来的单体架构已经不太能够匹配整个业务的发展,为了适应业务的快速迭代、交付,又不抛弃原有的架构和应用,便从可组装架构平衡“敏捷”和“稳定”。

微信截图_20220909101905

近日,就中国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企业数字化的发展,Gartner的分析师Kevin JI结合所作相关报告向赛迪网做了分享。

ICT曲线

Gartner的分析师Kevin JI首先拿出了一个“ICT曲线”。在这条曲线的左侧是一个陡峭的波峰,在陡降后又在右端形成一条缓和的向上曲线。这条曲线表示的是ICT技术的成熟度,左侧陡峭的波峰与波谷代表一项新的ICT技术在诞生以后获得众多资本的投入而需求陡增,但很快就会遇到瓶颈,随后陷入冷却的过程,最后又在场景化的技术完善后再次获得理性的投资、应用。

微信图片_20220909104230

Kevin JI表示,并非所有的ICT技术都能完整拥有这条普遍性的ICT曲线。统计显示,过半的ICT技术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们都从第一个陡峰跌落后就不再爬起,技术成熟的曲线就戛然而止于谷底。

对于注重技术实际效果得甲方客户来说来说,更看重第一个波峰以后的接近波谷曲线,因为在这个高峰点以后,一项新技术才在场景应用中发现问题,才能避免非理性的盲目投入,才更有可能判断一项技术是否真正在具体应用中变得成熟。而对于乙方来说,则更关注波峰前的那条陡升的曲线,因为他们更愿意尝试创新,并通过创新获得市场的认可和风投以加快自己的技术研发。

可组装架构更受青睐

Kevin JI展示了一幅API驱动的系统图。在这幅图中,上层是企业的各种渠道,有的是个人,有的是商业合作伙伴,也有的是设备。下层则是原有的单体架构,在中间由API层链接。

微信图片_20220909104225

根据Kevin JI的分析,这个分层的结构越往上越敏捷、越往下越稳定。当企业需要通过创新来支撑上层的快速迭代、快速交付等一些场景时,就可以通过标准化的API管理层把上下两层做解耦。因为上面不保存和处理业务核心数据的逻辑,就可以做界面、渠道的改变,实现快速的交付。

Kevin JI认为,API未来的架构是API管理和事件驱动。未来企业的IT都会通过这种可组装架构来强化企业的快速交付能力,在前端用“微服务”,后端用用基于云平台得混合架构去构建自己的架构。

对于一个数字化企业来说,在构建数字化应用场景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自身的商业模式。其核心的逻辑是要找到客群,思考自己要提供客群的业务价值,这样才会有一些“金融支付包”来做收费。找到客群的价值以后才具有“业务能力”构建运营模型。然后因需而变,基于原有的架构通过上述的可组装架构来实现实现快速。

每一个业务场景都有一个Packaged Business Capabilities(PBCs)。这些PBCs都对应着一些API接口,通过API和事件驱动,与对应的渠道进行交互。其背后都是对应的一些组织、流程、线上线下的匹配和分析。这种模式对整个的业务的运营来讲,更加具有灵活性。只有业务有弹性了,企业的系统才会有弹性。

无服务架构serverless”的基础设施改造

对于企业的基础设施改造,Kevin JI认为改造的关键不是一种新的设备替代旧的设备,而是基于新的一些场景去来拥抱新的架构。他仍然给出一个单体架构变成三层架构的图例。

微信图片_20220909104234

在这个图例中,越往右边,越依靠人和软件的自动化进行管理,其管理力度越细、敏捷度越高,但是其架构也相应越复杂。而越往左边,其硬件成本相对越高,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则更低,因为其管理更以来硬件和产品来开展。

根据Gartner的分析,企业未来的基础设施改造越来越向“无服务架构”的目标前进。所谓“无服务架构”并非真正没有服务器,而是按需使用容器。这个概念最早由亚马逊提出并得以实践,基于容器和高强度的自动化来提出了这种解决方案。当企业真正需要有数据进行处理时,企业会创建所需的环境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数据,而完成处理之后再腾出容器空间。

Kevin JI表示,并非所有的ICT技术都能完整拥有这条普遍性的ICT曲线。统计显示,过半的ICT技术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们都从第一个陡峰跌落后就不再爬起,技术成熟的曲线就戛然而止于谷底。对于注重技术实际效果得甲方客户来说来说,更看重第一个波峰以后的接近波谷曲线,因为在这个高峰点以后,一项新技术才在场景应用中发现问题,才能避免非理性的盲目投入,才更有可能判断一项技术是否真正在具体应用中变得成熟。而对于乙方来说,则更关注波峰前的那条陡升的曲线,因为他们更愿意尝试创新,并通过创新获得市场的认可和风投以加快自己的技术研发。

可组装架构更受青睐

Gartner的分析显示,随着ICT业务的发展,企业更青睐可组装架构。原来的单体架构已经不太能够匹配整个业务的发展,为了适应业务的快速迭代、交付,又不抛弃原有的架构和应用,便从可组装架构平衡“敏捷”和“稳定”。

Kevin JI展示了一幅API驱动的系统图。在这幅图中,上层是企业的各种渠道,有的是个人,有的是商业合作伙伴,也有的是设备。下层则是原有的单体架构,在中间由API层链接。根据Kevin JI的分析,这个分层的结构越往上越敏捷、越往下越稳定。当企业需要通过创新来支撑上层的快速迭代、快速交付等一些场景时,就可以通过标准化的API管理层把上下两层做解耦。因为上面不保存和处理业务核心数据的逻辑,就可以做界面、渠道的改变,实现快速的交付。

Kevin JI认为,API未来的架构是API管理和事件驱动。未来企业的IT都会通过这种可组装架构来强化企业的快速交付能力,在前端用“微服务”,后端用用基于云平台得混合架构去构建自己的架构。对于一个数字化企业来说,在构建数字化应用场景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自身的商业模式。其核心的逻辑是要找到客群,思考自己要提供客群的业务价值,这样才会有一些“金融支付包”来做收费。找到客群的价值以后才具有“业务能力”构建运营模型。然后因需而变,基于原有的架构通过上述的可组装架构来实现实现快速。每一个业务场景都有一个Packaged Business Capabilities(PBCs)。这些PBCs都对应着一些API接口,通过API和事件驱动,与对应的渠道进行交互。其背后都是对应的一些组织、流程、线上线下的匹配和分析。这种模式对整个的业务的运营来讲,更加具有灵活性。只有业务有弹性了,企业的系统才会有弹性。

无服务架构serverless”的基础设施改造

对于企业的基础设施改造,Kevin JI认为改造的关键不是一种新的设备替代旧的设备,而是基于新的一些场景去来拥抱新的架构。他仍然给出一个单体架构变成三层架构的图例。在这个图例中,越往右边,越依靠人和软件的自动化进行管理,其管理力度越细、敏捷度越高,但是其架构也相应越复杂。而越往左边,其硬件成本相对越高,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则更低,因为其管理更以来硬件和产品来开展。

根据Gartner的分析,企业未来的基础设施改造越来越向“无服务架构”的目标前进。所谓“无服务架构”并非真正没有服务器,而是按需使用容器。这个概念最早由亚马逊提出并得以实践,基于容器和高强度的自动化来提出了这种解决方案。当企业真正需要有数据进行处理时,企业会创建所需的环境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数据,而完成处理之后再腾出容器空间。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无服务架构”已经不局限于容器,在流数据分析和AI的分析中,也可以做到PaaS层面的按需使用得“无服务”状态。通过这种“无服务架构”技术,许多设备可以外包给供应商进行管理。

每日必读

专题访谈

合作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