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看巾帼力量撑起中国科研半边天 欧莱雅颁布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在问及女性科研工作者具有的性别优势时,几乎所有的获奖受访者都道出了同一个词:坚韧
发布时间:2022-08-29 14:17        来源:赛迪网        作者:徐培炎

【赛迪网讯】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这个由美妆行业的引领者欧莱雅举办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已累计表彰了上百位投身中国科研事业的巾帼。透过这些在各行各业峥嵘而立的女精英,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女性在中国科技强国道路上展现出的巾帼力量。

908fa0ec08fa513d1f35d337fb9ffdf1b0fbd9bd

在2022年7月15日,公布的获奖女科学家名单中,我们既可以看到破解古代人类基因秘密的“译者”,也有守护现代人类免疫系统的“盾手”。既有用5G网络连接过去和未来的通信人,也有用光电能源打破危机与困境的工程师。她们虽奋战在不同的科研领域,为人类在不同方向上的前进点亮灯火,但在她们身上展现的是共同的女性魅力和科学精神,正是这种女性的特别形象和对科学不变的执著让她们的科研成果显得更有一种来自母性的光辉。

坚韧是所有成功女性科研人的共有品质

在问及女性科研工作者具有的性别优势时,几乎所有的获奖受访者都给赛迪网记者道出了同一个词——坚韧。与大众对女性的柔弱印象截然相反。现代科学研究是一个精细且不断重复试错的过程,受访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相比男性同僚,女性科研工作者大多不会在社交上花太多时间,更容易把精力集中在科研的枯燥中自得其乐,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科学家的坚韧。

b21bb051f81986184bb3ec17fb1f867989d4e6ae

但在坚韧的另一方面,容易被人忽视的是女性科研人员付出的更多牺牲。和男性不同,女性天然会承担更多家庭生活的琐碎。因此,平衡家庭与工作是每一位有志于科研的女性科学家必须面对的难题。

“应该听从内心的声音,去行动。你只有顺应本心之后,才有勇气和有毅力去坚持下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演化遗传学研究的付巧妹如是评论。

新能源的女性贡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余彦和北京大学的周欢萍都将自己的未来锁定在新能源电池的开发上。余彦参与了钠离子电池的开发,周欢萍则探索并发展出了面向新型薄膜光伏材料与技术的新原理和新方法。

马斯克预言,电池未来将要替代石油。在国家的“双碳”政策倒逼引导下,电能替代在汽车领域已经成为不可遏制的主流趋势。但在新能源电池的开发上,锂电池的生产进入了瓶颈。在十年之前,生产锂电池最重要的原材料碳酸锂的价格是每吨4万元,而在十年后这个价格涨到了40万元以上,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原材料价格上涨了10倍以上。而且不仅是在碳酸锂,包括铬在内的其他原材料也不同程度大幅上涨。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对锂电池升级换代和产业发展产生了极大制约。另一方面,在原材料的获取上,中国锂电池生产严重依赖澳大利亚的锂矿提供原材料,而中澳关系当下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从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选择原材料更易于获得的钠电池和太阳能电池都对中国的新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余彦认为,钠离子电池可以成为中国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弯道超车的一个机会。回顾历史可知,世界上第一块锂电池是由日本索尼公司推出。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更是授予了“锂电池三杰”的三位外国科学家。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国外主导了绝大部分技术和行业标准。这就让中国在钠离子电池领域的先发优势显得更加有战略价值。

“下一代产品可能是晶硅跟钙钛矿做朋友。”在谈到晶硅和钙钛矿两种材料在太阳能电池发展中的关系时,周欢萍如此评价。在她看来,未来太阳能电池不是钙钛矿取代晶硅的作用,而是让钙钛矿电池帮助克服晶硅电池的瓶颈,使两者叠加成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可以进一步提高晶硅电池的效率,降低成本,把光伏产业做大做强。据统计,全球光伏产业的70%产能来自于中国,而中国光伏的70%产能用于出口。在研发和技术先进性上,中国与几个光伏大国齐头并进,而在大面积器件制备上,中国则领跑世界。

用初心“顶天立地”

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在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时,山东大学从事无线通信与网络研究的张海霞表示,4G基本上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互联,5G则实现了人和物、物与物的连接,将会催生一批AR、VR为代表的可穿戴式设备新业态。而这些新业态又对通信提出低时延、大容量、大连接等新的性能要求,又带动相应的产业链,拉动芯片在内的各种电子元器件、通信终端等一系列产业链的发展。

在万物互联的5G时代,通信行业的主战场是各种的垂直应用,而非4G时代的民用。业界公认的以云边端3层式架构作为5G时代的通信框架。在这个云边端3层式架构中,最底层是传感器和各种终端设备,由这些传感器、终端采集数据进入边缘计算,边处理不了的任务再传到云上。在这种结构支撑下,智能化成为了新的可能,最终为6G时代的万物智联做好铺垫。未来的终点便是实现智能边缘使能的4C融合,也就是通信、计算、缓存和控制的完美融合。

张海霞同时也指出了这个转型过程中的通信难点。作为一位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并重的科学家,用她的话说前者是“顶天”,后者是“立地”,她认为,对于一位“顶天立地”的通信科学家,5G时代通信技术落地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复杂的场景适应。在5G时代,通信服务不再是人与人,而是人与物、物与物,各个应用的领域需求都是独特的,即便是用户自己也难以说清通信的具体需求,服务提供方和服务需求方交流困难是项目推进中的常态。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工作者更需要要从实际的环境当中找问题,而不是通过理论去研究问题。

由此,张海霞也阐述了自己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观点。她认为,对通信这种需要深度结合实际场景进行科研的工程学科,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比获得研究成果更重要,而这需要学生永葆初心,保持一颗对技术的好奇心。

张海霞的一番高论无意中为赛迪网的记者道出了这次采访的核心。正是凭借这样一份对理论研究和技术落地不懈追求的初心,让中国女性科研工作者“顶天”又“立地”,撑起了中国科学的半边天。(文/徐培炎)

每日必读

专题访谈

合作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