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随着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持续释放,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范围向中小企业拓展,以便捷、灵活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普惠多样的服务,为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带来新机遇。
发布时间:2022-06-21 10:34        来源:数字经济杂志        作者:陶元 甘霖

随着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持续释放,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范围向中小企业拓展,以便捷、灵活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普惠多样的服务,为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带来新机遇。

研究背景

中小企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主体, 贡献了 50% 以上的税 收、60% 以上的GDP、70% 以上的技术创新、80% 以上的劳动就业,占企业数量超过 90%,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为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中小企业,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 助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主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在江苏、山东、湖南、广东、重庆等地开展调研,并对 684 家已上云平台的中小企业进行调研,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深入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概况

一、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总体向好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初步成效,超过半数企业处于践行实施阶段。39.33% 被调研中小企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51.46% 中小企业处于践行实施阶段, 处于深度应用阶段的中小企业占比为 9.21%,低于 10%。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取得初步进展, 但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各行业探索实践数字化转型,其中仪器仪表、专用产品及装备、石油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等行业数字化转型较为深入。

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处于转型领军梯队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处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军梯队。从数

字化转型阶段来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 20% 处于深度应用阶段,

高于省级的 12% 和未被认定的 8%。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处于践行实施阶段和深度应用阶段占比总和接近 80%,显著高于省级和未被认定企业比例。

三、中小企业转型走深向实,投入不断加大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满意度高, 转型信心充足。随着转型深入,数字化转型成效满意度、转型路径和目标清晰度以及转型信心和期待不断提升。近年来,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在被调研中小企业样本中,投入占比在 1-3%、3-5%、5-10% 和 10% 以上的中小企业数量及比例逐年递增,其中, 转型投入占营收比重超过 10% 的企业数量翻倍。转型投入结构呈现升级趋势, 转型投入由硬件向软件、解决方案转变。

四、转型由“单点突破”到“全面赋能”深入

从转型路径来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呈现“单点突破”向“全面赋能”的路径特征。从数字化转型阶段看:在探索起步阶段,各环节赋能成效差距较大, 中小企业主要从财务管理环节切入转型; 在践行实施阶段,生产和计划管理、供应管理链、客户服务等环节赋能效果提升;在深度应用阶段,各环节赋能成效相对前两个阶段更加均衡。从转型赋能环节来看:财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难度相对较低,为转型切入点;分析决策支持对数据应用要求高, 是转型的薄弱环节。

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凸显

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赋能作用日益增强。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互联网的中枢, 也是工业资源高效配置的核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降低门槛、激发数智、增强韧性、创造价值等方面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突出成效。

一、降低门槛

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轻量级服务调用、按需付费等形式,中小企业减少了软硬件投入的资金成本,降低了逐个环节单独部署和组建数字化转型团队的时间成本, 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随着数字化转型程度的加深, 企业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降低数字化转型门槛的认知也更加深入。在探索起步阶段、践行实施阶段和深度应用阶段, 中小企业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降低数字化转型门槛的认可度逐步上升,由7.62、8.15 提升至 8.27。

二、激发数智

中小企业数据资源加速汇聚,数据要素正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数据采集汇聚往往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起点,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功能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应用占比超过一半。但数据开发和治理、数据挖掘、数据总线等功能使用率较低,有较大的应用提升空间。近 85% 中小企业已使用数据模型, 其中业务流程机理模型应用最多, 占比37.44%,而研发仿真模型则应用较浅,仅为 8.62%。

三、增强韧性

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提升内外部能力, 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发展过程中的各类不确定性。数字化转型提升中小企业设备管理、智能决策等能力, 助力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协作配套能力,也进一步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随着转型深化,中小企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深度应用阶段,中小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等能力提升显著。

四、创造价值

整体来看,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呈现由“提质、提效、降耗”转向“全面价值创造” 的趋势特征。数字化转型探索起步阶段的主要价值创造点为提质、提效和降耗。随着数字化转型深入,提效和降耗效果更加显著,各维度的价值创造均得到提升。从行业类别来看,平台差异化赋能行业价值创造。离散行业需求变化快、个性化需求强、环节分散, 在团队协同研发、柔性生产、反向驱动设计环节等价值创造赋能成效显著;流程行业能源管理粗放、存在工艺“黑箱”, 在工艺优化、能源精细管理、排放监测管理等环节赋能成效显著。

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多重挑战

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仍面临关键基础不足、人才资源匮乏、融资压力较大、存在数据安全顾虑、个性化服务能力弱等问题。

一、关键基础不足

中小企业整体数字化基础薄弱,水平参差,转型关键基础能力不足。从数字化转型相关指标来看, 被调研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设备连接率、信息系统覆盖率和设备联网率均具有较高提升空间,超过 60% 中小企业数字化设备连接率低于40%,近 50% 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覆盖率低于 40%、设备联网率不足 40%。

二、人才资源匮乏

数字化转型依赖人才驱动,人才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调研数据显示, 缺乏数字化转型相关人才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首要挑战。超过 75% 的中小企业数字化人才占比小于 20%,数字化人才占比大于 60% 的企业仅为 5%。整体来看,中小企业数字化人才资源稀缺, 中小企业人员结构待进一步优化。在建筑建材、医药、食品饮料等行业数字化人才供给水平较弱。

三、融资压力较大

中小企业利润微薄,融资贵、融资难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纾解, 筹措数字化转型资金存在较大压力。基于词云分析, 中小企业对于“资金”“补贴”关注最为密切。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资金压力最大, 但对于财税政策支持的感知却最低。普惠性财税金融政策亟需向尾端延伸,不断提升政策渗透性。

四、存在安全顾虑

中小企业在使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时存在“想用但不敢用”的问题。中小企业担心生产经营数据、生产工艺数据、

研发设计数据等泄露。在数字化转型探索起步阶段, 中小企业缺乏数据安全整体性思考,随着数字化转型深入,中小企业数据安全顾虑逐渐增强。在深度应用阶段,近 30% 中小企业表示非常担心数据安全问题,安全顾虑较强。

五、服务供给不足

在平台服务能力方面,由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碎片化、多元化、回报少,平台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动能弱,面向中小企业需求的转型解决方案数量少、针对性弱,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公共服务能力方面, 处于不同数字化转型阶段的中小企业需求存在差异,比如,探索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对于培训咨询需求较高, 而深度应用阶段的中小企业则更倾向于参加资源对接活动,多层次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关于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建议

一、培育数字化转型理念

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数字化转型培训, 帮助其树立转型周期和投入回报比等方面合理转型预期。面向中层管理人员和业务技术骨干开展数字化转型培训, 引导业务技术骨干与数字技术人员加强沟通协作,加速 IT 和 OT 融合并形成转型合力。组织面向一线员工的数字化转型培训, 提升一线员工数字化转型理念和数字化技能,强化数字化转型责任意识。

二、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

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

项冠军企业量质齐升,推动“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开展数字化转型,发挥“领头羊”作用,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转型。多渠道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 提高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的意愿。鼓励“企业出一点、服务商让一点、政府补一点”,多渠道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指导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和中小企业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顾虑。

三、提升供给服务能力

引导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梳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研制“小而美”的个性化、差异化解决方案。鼓励地方主管部门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产品服务资源池,分行业分领域遴选优秀数字化转型标杆案例。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强安全” 的轻量化工具, 降低数字技术和工具应用门槛, 助力中小企业开展自主数字化能力建设。

四、构建数字化转型生态

构建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层次公共服务体系,开展数字化转型评估,针对不同转型阶段中小企业提供针对性公共服务。基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公共数据,创新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机制,提高普惠金融渗透力,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推广“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 模式, 支持中小企业基于平台以低成本、灵活的方式补齐“短板”, 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文︱ 陶元 甘霖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每日必读

专题访谈

合作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