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态势与展望

随着中国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猛,自 2017 年发布《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来,上海发挥数据资源丰富、应用领域广泛、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立足国际视野、加强系统布局,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2-06-21 14:43        来源:数字经济杂志        作者:

随着中国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猛,自 2017 年发布《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来,上海发挥数据资源丰富、应用领域广泛、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立足国际视野、加强系统布局,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一、发展成效

(一)产业规模高速增长

上海市经信委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上海人工智能重点企业 1149 家, 同比增长 2.69%;而在《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 2021》中,上海市人工智能骨干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仅次于北京市和广东省,占全国企业数量的 14.08%。2020 年全年上海市人工智能规上产业规模 2246 亿元,同比增长达 34.2%,在疫情影响下实现逆势增长。

(二)产业链条较为完备

在龙头企业方面,上海市招引了微软、亚马逊、阿里、华为、腾讯、百度等在沪布局。在中小企业方面,上海市培育扶持了以商汤、依图、深兰、云从为代表的底层技术攻关企业,以寒武纪、平头哥、燧原、天数智芯为代表的智能芯片研发企业,以达闼、钛米、高仙、快仓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产品制造企业, 以森亿、达观、趣头条、松鼠 AI 等为代表的应用赋能类企业, 初步完成了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条的建设布局。

‖ 图 1 2018-2020 上海市人工智能规上产业规模

1

来源:赛迪数字经济研究中心

(三)载体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已基本形成“4+X”的空间布局,以“智能产业

+ 科创”为特点的浦东张江人工智能岛、“龙头汇聚”为特点的徐汇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特色产业主导”为特点的闵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和“产业 + 制度创新”为特点的临港新片区四大集聚区为主, 同时辐射带动上海市北高新、长阳创谷、虹桥智谷等其他特色园区发展。

(四)校企研合作紧密

截至 2020 年,上海共有 11 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相关研究院,38 所高校开设 104 个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持续

为企业与研究机构输送人工智能人才, 基本形成以高校为主的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以研究院所为主的专业继续教育基地和以龙头企业为主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021 年,上海市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间合作愈发紧密,例如上海交大与商汤成立计算法学与 AI 伦理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相继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签署协议等。

二、经验做法

(一)政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2021 年,上海市印发《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力争到 2025 年,上海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基本建成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此外,上海多个行政区出台了有关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相关政策,例如《黄浦区关于加快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意见》《推进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等, 基本上做到了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区域整体平衡、协调发展。

(二)场景示范:应用多点开花

截至 2020 年,上海市累计开放 3 批58 个应用场景,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医疗影像辅助诊断、视觉图像身份识别、智能传感器等 4 条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揭榜赛道, 同时积极加快重大创新型项目攻关,例如天数智芯 7nm 通用 GPU 芯片、商汤“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以及上海高校的理论与技术攻关等。

(三)生态构建:汇聚各方资源

在平台建设方面,上海市凭借领先的教育资源, 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 推动校企研间成立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协会, 打造上海中科智谷人工智能工业研究院孵化平台等。在金融层面, 上海设立了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为行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此外,人才领域上海持续吸引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洪小文、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等国际顶级人工智能专家人才落户上海。在平台、资金、人才领域,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逐步构建完善。

(四)国际视野:打造国际一流

上海市作为国内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桥头堡”,连续三年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秉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视野, 向世界展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果, 持续输入国际人工智能先进经验。举办三届大会以来, 多项重要政策发布, 十多个重要平台揭牌,80 余个产业项目签约,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走向国际一流打下坚实基础。

三、发展展望

(一)人工智能算法迎来创新, 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上海发布《上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创新行动计划(2021-2023)》和《关于推进本市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从技术和监管两个层面为上海人工智能发展保驾护航。在技术方面,计划到 2023 年,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通用模型、软件框架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部分领域达世界一流; 在监管方面,通过标准体系的不断迭代, 为业内提供评判依据, 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

(二)产业格局进一步完善,产业规模持续保持高增长

随着底层技术的不断升级、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 上海市人工智能产值将持续迎来高增长,2020 至 2022 年平均增速有望超 25%。此外,上海不断推进“4+X”产业集群的建设,浦东张江、徐汇滨江、闵行马桥、临港新片区等四大优势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上海市通过积极构建算法、算力、数据、场景等各类要素开放融通的营商环境, 培育扶持人工智能本土企业,积极招引行业龙头入驻总部机构及研究中心,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得以进一步扩大。

(三)应用场景逐渐丰富,应用层级不断提升

上海将继续围绕制造、商贸、医疗、教育、交通、政务、文体等细分行业, 形成人工智能赋能行业的“一业一策”, 进一步为企业、组织机构开发应用场景提供保障,调动企业积极性。在应用层级方面, 上海致力于将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城市建设, 并逐步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在城市级实现。同时,在上海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将更好地满足各行业垂直化、专业化、场景化、细分化的赋能需求, 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

四、对策建议

(一)推动人工智能底层技术攻

增加在智能芯片、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关键底层技术的研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建设面向重点应用领域的公共算法服务平台、算法应用信息平台、算法交易平台等, 积极构建完备的算法生态。持续鼓励校企研之间交流合作, 政府做好桥梁纽带作用。培育扶持技术创新型企业,招引国内外技术领先龙头企业, 鼓励各类企业开放应用场景,促进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与企业业务对接, 打造一批技术类示范项目。通过加强人工智能项目质量把控,在鼓励企业、机构组织申报人工智能项目的同时,筛选出实用性高、技术性强、具有创新性的项目,给予更高力度的财政支持, 并逐步提高对人工智能项目的质量把控,倒逼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

(二)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标准体

积极参与国家人工智能在产品一致性、安全性、隐私保护等方面法规建设, 保障企业和个人的安全和合法权益,及时发现和规避人工智能系统带来的风险, 促进产业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同时主导或者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建设,完善行业、团体以及地方标准, 培育上海人工智能标准化标杆企业。重点依托智能网联汽车、医疗影像辅助诊断、视觉图像身份识别、智能传感器等 4 条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揭榜赛道,推动标准、计量技术规范研制,开展测试评估。

(三)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及时了解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发展情况, 做到技术上不落后。积极借鉴各国政策及产业发展经验, 持续打造更加融通的开放生态,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开放、数据资源开放、应用场景开放,加强与全球各城市、各企业和国际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保持国际竞争力。持续办好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将大会打造成国际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文︱ 吴昊 赛迪数字经济研究中心)

每日必读

专题访谈

合作站点